他,有年輕人“虎虎生威”的干勁,帶頭工藝攻關,以0.01mm(相當于頭發絲的六分之一)的極高精準度,確保了目前亞洲最大負載的125MN張力拉伸機的成功制造交付,強力支持中國航空航天用鋁合金材料實現自主保障;
他,有年輕人“九牛二虎之力”的韌勁,勇于創新攻堅,有力支撐了國內首臺大型整體式錘芯結構液壓打樁錘的成功研制,實現了中國海工裝備領域“卡脖子”重點關鍵產品的突破,一舉打破國外壟斷;
他,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作為中信重工切削工藝技術領域學術帶頭人,帶領工藝各專業,推廣FMEA質量工具在重型機械行業首次應用。已發表論文6篇、獲得專利11項、參與編制企業標準3項。
他說,做好工藝創新和技術服務是本職本責,一鍵搞定工藝技術難題,會讓成就感爆棚。這個過程越曲折,那種感覺就越強烈。
他,就是中信重工礦研院加工工藝研究所副所長徐俠劍。
創新擔當夯實國之重器地位
2021年11月底,由中信重工制造的目前亞洲最大負載125MN預拉伸機組,成功拉伸第一張鋁合金板,標志著該拉伸機組熱負荷試車成功。其生產的拉伸板材,各項技術參數均達國際先進水平。
高技術水平產品,依賴于高端先進的加工裝備。
125MN拉伸機總重約3900噸、加工尺寸公差卻要求比頭發絲的六分之一還細。對國家航空航天業的重要意義,疊加極限制造的難度,2020年中信重工將其列為重大專項。
當年底,125MN拉伸機核心部件——重達260余噸主拉伸缸,在車間進入總裝。直徑1.7米的組合式密封圈裝配后,要確保在36MPa高壓下不滲漏,成為難中之難。
徐俠劍每天蹲點現場和工人一起干,一點點地抓關鍵、摳細節,與技術、生產、供應商反復溝通。在徐俠劍的現場服務指導下,歷經7次拆裝試驗,兩個月后,中信重工不僅成功實現了該密封圈高壓試驗,順利完成履約,而且還形成了裝配的整套規范流程。
搞工藝創新不易,尤其是自主創新。
在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國內首臺大型整體式錘芯結構液壓打樁錘——3000kJ液壓打樁錘的研制中,面對其核心關鍵件長15米、重152噸的超大規格錘芯制造的難題,徐俠劍沒有經驗可借鑒,就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優化。他與團隊成員白天收集加工數據,晚上回到辦公室總結經驗、梳理問題。即便每天晚上加班至凌晨以后,第二天也能精神抖擻地按時出現在車間,與工人們一道解決問題。
2021年11月,該液壓打樁錘完成海上沉樁作業試驗,其關鍵參數指標均達到了設計要求,其最大打擊能量達到3000kJ,打擊頻次31次/分鐘。這標志著中國海工裝備領域“卡脖子”重點關鍵產品攻關取得新突破,海工裝備國產化步伐加快。徐俠劍及團隊的創新攻關,也為后續超大尺寸細長軸類加工提供經驗借鑒。
也正是基于他及團隊的創新擔當,2021年,國內首臺Φ14m城市地下空間掘進機,順利完成制造及廠內總裝試車;“大型豎井鉆機研發項目”也成功完成廠內總裝及試車,公司國之重器的地位持續夯實。
敢為人先擦亮中國制造品牌
大型擠壓輥輥套的無損拆卸技術,一直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作為中信重工切削工藝技術領域學術帶頭人,徐俠劍在前期長達兩年之久的調研、論證研究等準備基礎上,于2019年底,在公司正式引進中頻感應拆卸新技術。
敢為人先的創新開拓之路總是布滿荊棘,最考驗的就是堅持不懈的韌勁和毅力。
然而,在車間進行的首次技術應用試驗,并不順利?!熬驼f嘛,30厘米厚的鋼鐵疙瘩,這幾根線,咋拆得動?”“還是太年輕!”失敗的打擊以及工人們的牢騷,讓跟蹤研究兩年多的徐俠劍一度感到創新的迷茫。
重抖精神再梳理,確認理論上沒問題后,徐俠劍找到工人們請求再試驗一次。感佩于他的堅持,這次,工人們更加仔細按照工藝規范操作試驗。
當天晚上7點,輥套被完整拆卸。這一刻,沒有誰比徐俠劍更激動,他感慨,“還好沒放棄”。
隨后,徐俠劍又先后現場跟蹤服務20余件擠壓輥輥套的無損拆卸工作,持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完善技術。
如今,該新技術已在公司全面鋪開應用,并順利拆卸完成50余件輥套。與傳統方式相比,輥套拆卸效率大幅提升,一周的任務量,現在一天半即可完成;加工成本大幅降低;還實現了綠色制造。
與此同時,徐俠劍又相繼引入并推廣了霧化切削技術、反劃刀技術、超聲光整技術、激光除銹技術等新技術,持續提升公司產品競爭力的同時,也可為公司每年降低制造成本200余萬元。
徐俠劍還通過“外冷轉內冷”刀具的專項攻關,推進輥壓機輥套柱釘孔刀具國產化,柱釘孔加工成本降低20%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0%,擠壓輥質量也明顯提升?;谄浼夹g先進性和產品質量優勢,中信重工RP200-180輥壓機被認定為河南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
勇于攻關,提高工藝創新成效;敢為人先,提升工藝精細化水平。
推廣先進質量工具FMEA(潛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在重機行業的應用,徐俠劍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他統領工藝系統鑄、鍛、焊、機加各專業成員主動作為,不僅使公司超過30%的工藝設計人員掌握了該方法,而且設計形成了適用于公司產品的全工藝流程PFMEA工具應用體系文件,推動了工藝的精細化、標準化、通用化發展,為公司產品質量提升提供技術支撐,為重機行業全面推廣FMEA分析法奠定了基礎。而這些,成為中信重工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的底氣,并以工藝成效的顯現,不斷擦亮中國制造品牌。
扎根一線彰顯技術服務價值
中信重工生產經營部主任張會廣提起徐俠劍,滿是贊賞:“這小孩,能力強,有年輕人的激情和闖勁,關鍵還踏實,下車間從不嫌臟累,能與工人師傅打成一片?!?/p>
中信重工一加工車間黃景會說:“這小伙子不賴,都是隨叫隨到,能聽進去咱工人意見,也能站在咱工人角度解決問題,有他指導,俺們干活可省心?!?/p>
響應公司“工藝設計技術骨干下基層活動”要求和號召,徐俠劍主動請纓到車間一線常駐服務。這一待,就是一年。
一年里,他與工人們同上崗、共攻關,不論是班前會、周例會,還是黨員學習會、技術攻關會,他一個不落;一年里,他遍訪車間每臺機床、重點服務生產攻堅、隨時待命技術指導,是每天重復的動作。
在別人把“下車間”當成“吃苦”時,徐俠劍卻把它當成了成長的“熔爐”和“平臺”。
正是基于一線服務經歷,他通過服務剛果(金)Φ4.2×7m滑履球磨機不銹鋼筒體加工,驗證推廣了霧化切削技術,解決刀片耐久度問題;創新了雙層延流輥技術,解決高精度大變徑薄壁筒體類零件精度控制問題......
即便結束了一線常駐,徐俠劍仍堅持“到生產一線找創新思路”的習慣。他常說:“我們干的就是承上啟下的活,上接設計、下連生產,只有多在機床上看看、干干,才知道自己有沒有干到點子上?!?/p>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苯衲?,是徐俠劍參加工作的第12個年頭,也是他在中信重工從事工藝設計工作的第12個年頭。正青春的12年里,作為一名工藝設計工程師,徐俠劍聚焦技術創新,拿遍了公司所有科技進步獎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團干部,他組織“青年科技論壇”“青年創新創效活動”“青年突擊隊”“青年金點子大賽”,拿遍河南省、洛陽市、中信集團集團“五四”紅旗團委榮譽,所屬青年集體榮獲省、市青年文明號稱號,自己也更是擁有了中信集團優秀團干、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模范團干部的榮譽;作為一名富有激情而上進的青年,他立足崗位建功,一步步從普通工藝設計工程師,快速成長為公司中信重工礦研院團委書記、加工工藝所副所長。
時間是努力最客觀的見證者。徐俠劍的成長歷程,正是新時代廣大青年員工青春建功之路的縮影。(張琳 )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