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資源,是文藝創新的富礦與寶藏。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文化類節目打破了過去傳統同類節目“曲高和寡”的局面,迅速“破圈”傳播。在黨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文化類節目充滿生機和活力。在中央宣傳部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時一年策劃制作首檔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節目《中國考古大會》,與《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閱讀·閱美》等優秀文化類節目交相輝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鮮活影像滋潤受眾心靈,提升文化自信。
1.政策扶持引導,創作生態日趨完善
近年來,國家廣電總局以“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工程”“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等重點項目為抓手,引導廣播電視機構緊密結合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特點,圍繞文學藝術、典籍著作、傳統節日、人文風俗等展開創作,對重大選題、重點項目予以大力扶持。
2021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印發《關于建立新時代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引導機制的意見》,從主動出題策劃、組織采風調研、狠抓劇本創作、跟蹤制作進度、抓好排播宣介、加強評估評價六個環節明確要求和舉措,加強全流程跟蹤指導,全鏈條服務保障。
國家廣電總局還建立“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等常態化評優獎勵機制,加大文藝評獎傾斜力度,鼓勵文化類節目創作播出,引導行業平臺、各類媒體加大優秀作品宣傳推廣,努力為文化類節目創作播出創造良好條件。2020年度評出的電視創新創優節目25個,其中文化類節目占了7檔。第26屆“星光獎”獲獎的7個電視文藝節目中,《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節目占了5個。推優扶持的大力引導,激發了從業者的創作熱情,紛紛投身文化類節目創新發展洪流。
2021年7月,基于河南衛視連續推出《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原創節目引起廣泛關注的現象,國家廣電總局組織召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暨文化節目創作座談會,進一步深化對文化類節目的創作播出指導?!皬墓澞?、節慶到節日,文化類節目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成為地方衛視立足文化傳統,生產優質內容,從而打造自身品牌的有效路徑”,這成為與會專家和從業者的共識。
如何跳出已有局限并不斷挖掘節目特色,成為文化類節目創作者思考的核心問題,也成為政策在扶持引導中重要的發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部門深入布局、多措并舉,全力推動文化類節目創新創優。在一系列政策舉措扶持引導下,精品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由“高原”走向“高峰”。福建師范大學副教授黃華表示:“今天文化類綜藝繁榮發展態勢的背后,離不開相關部門布局謀劃、精心推動的強大助力?!?/p>
2.融合創新發展,垂直類內容頻頻“出圈”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文化類節目積極拓展創作模式,其中既展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又有互聯網的創新和突破。通過電視臺與網絡視聽平臺的協作,一批以高水準內容制作和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文化類節目涌現出來。臺網聯動激活創新思維,為文化類節目“破圈”帶來更多可能性。
河南衛視和嗶哩嗶哩共同推出的《舞千年》打造了充滿歷史想象的中國傳統舞文化。5位薦舞官與13支舞團一起巡游四朝,以奇舞著書《十二風舞志》,共同講述蘊于舞蹈之中的華夏故事。節目用極具文化感染力的場景、服飾、劇情設計,潛移默化地傳達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河南衛視與優酷圍繞小年夜、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打造的晚會依次登場,“中國潮”“國風”“文化盛宴”“文化自信”等成為彈幕評論高頻詞。
網絡視聽平臺主動擁抱青年審美元素,拓寬傳統文化內容賽道,采用多樣化的傳播路線,激活不同傳播圈層,形成了文化類節目的創作新潮流和新風尚。愛奇藝正視年輕用戶的文化訴求,推出《登場了!敦煌》,通過匠心、飛天、運動、潮流、音樂、美食、風俗、英雄、色彩、文書十個主題維度,以“敦煌探索團”及“敦煌有緣人”年輕化的視角解讀敦煌文化,《登場了!洛陽》緊隨其后,帶領觀眾走進洛陽這座千年古城,用一場尋根之旅,展現對歷史文化的追溯。
基于互聯網的創作語境,“文化+”的創作模式讓文化類節目煥發生機。秉持深耕垂直領域類的思路,文化類節目積極拓展詩詞、戲曲等之外的新內容、新角度?!吨袊脊糯髸穱@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中的重大考古發現、文化遺存、遺址文物等,將考古發掘研究與史海鉤沉熔于一爐,梳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兑律兄袊穭t從服飾文化的角度出發,立足服飾美學,傳承文化基因。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周逵說:“這些節目在內容上不再囿于固定的圈層,而是充分把握自身特色,努力凸顯個性,為國樂、武術、舞蹈、雜技、考古、服飾等相對小眾的文化門類提供與大眾深度接觸的機會,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p>
3.活化傳統文化,奮力弘揚民族美學
我國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為文化類節目提供了豐富的選材基礎和創作空間。創作者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化、影視化書寫,描摹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恢宏的歷史文化圖景,逐漸形成以文化為表達、自信為內核的民族美學體系。優秀的文化類節目能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美感,更能不斷提升人們的鑒賞能力,讓他們擁有發現美、欣賞美的眼光。
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類節目構思和呈現需要進一步升級迭代。在互聯網不斷發展進步的技術賦能之下,原來以競技為核心的單一敘事形態,逐步轉變為以文化情景演繹、文化場景闡釋為目標的多元敘事格局。創作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觀感,無論是《2022中國詩詞大會》的詩意舞臺,還是《端午奇妙游》的“水下空間”,都為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
從觸摸中華文明脈動到尋覓民族精神風骨,文化類節目在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多元、豐富的文化審美體系的同時,還將目光投向全球,向世界展現可愛可親的中國形象?!兜浼锏闹袊肪褪峭ㄟ^古今對話,把典籍變成有情感、有溫度的故事,為觀眾呈現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情懷。節目不僅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還引發了海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衛華說:“近年來涌現的高品質文化類節目具有在不同文化語境中自由轉換的能力,讓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具備了跨文化傳播的特質?!?/p>
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相信文化類節目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實現新的突破創新,最終成為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亮麗視聽名片,為中華歷史生生不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貢獻力量。(記者 牛夢笛 李蕾 通訊員 李怡霖)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